校園中的孔子雕塑意義
校園是人們學習成長的場所,校園孔子雕塑蘊含著巨大的潛在教育意義,孔子的教育理念對當今的教育有著重大的引導寓意,孔子一直是中華文化傳承的主線,校園孔子雕塑更是傳承文化的奠基。
在歷史上,孔子創辦了中國第一所私人學校,在設壇辦學、教書育人方面遐邇聞名。孔子辦學是政治家辦學。他所選編設置的六種教材——《詩》、《書》、《禮》、《樂》、《易》、《春秋》是為培養多方面人才服務的。孔子注重“文、行、忠、信”的教育,把弟子分為“德行”、“言語”、“政事”、“文學”四科進行教學,取得了新的成就。更為可貴的是,孔子辦學主張“有教無類”,實行全民教育。經過多年的教學實踐,孔子積累了豐富的教學經驗,總結出一套完整的教學方法和教育理論。
孔子生活在禮崩樂壞、道敗德失的春秋末期。他不但告訴人們學做人、學文化、學技藝等方面的知識和“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等方面的方法,而且提出了以“中華十大傳統美德”(簡稱“中華十德”)——“仁、義、禮、智、信、忠、孝、勤、公、省”為內容的倫理道德觀念。孔子是中國乃至世界的道德先師。
校園孔子雕塑不僅僅具有紀念性,更能夠突出道德教育,并表現人類的智慧和對真善美的追求,一件優秀的孔子雕塑能夠啟迪學生的心智、美化心靈,當學生在校園中能夠感受到巨大精神所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