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銅像的思想對后世的影響
孔子銅像在校園生活中已經是非常普遍了,孔子是儒家創始人,他的思想核心是“仁”“禮”。“仁”的主張是“仁者愛人”,這一主張是要求統治階級體察民情,反對苛政.孔子認為,要實現“愛人”,還要遵循“忠恕”之道,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要求.他反對苛政和任意刑殺。
后來,他的學說成為封建文化的正統思想 “禮”作為中國宗法分封與專制集權農耕社會的道德規范和生活準則,對中華民族精神素質的修養起了重要作用.“禮”一方面促進了個人道德品質的完善,也促進了家庭倫理關系的協調,形成了中國特有的父慈子孝、兄友弟恭、敬老愛幼、團結和睦的家庭倫理關系。
但同時又形成了三綱五常,三從四德之類的東西.這種通過修身、齊家而形成的道德修養和家庭倫理,逐漸積淀成中華民族特有的傳統美德。孔子對舊等級不僅僅是削弱,更有新的建設主張。他主張在傳統君臣父子框架之外,另設精神境界等級。“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君子上達,小人下達”。
“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這里,“君子”、“小人”是不同等級,但這等級卻與血緣、官品無關。“君子”者不必是貴族、高官,“小人”者未必是貧寒無勢的百姓,一切以道德修養水平為準。孔子精神等級的設立,沖擊了舊的等級框架,為平民的自尊自信提供了理論根據。如此看來,孔子不但不保守,而且有一定的超前性。
廠家直銷各種古代人物雕塑純銅加工定制純銅加工工藝品擺件,孔子的理論基本定性與形象了整個中華民族的思維習慣與道德倫理標準。深深的影響著后世的生活。